柬埔寨:为了根除地雷

23-12-2011 特别报道

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11届禁雷公约缔约国会议已经结束,但那些或悲伤,或欢乐,或充满希望的片段仍萦绕在与会者的心中。地雷幸存者和政策制定者汇聚一堂,丰富的情感体现在各种官方和外交场合中。

在和平宫举行的这届缔约国会议为期一周,旨在勾勒出在终止杀伤人员地雷所造成的苦难和人员伤亡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在和平宫门口,松•谷沙(Song Kosal)跟与会者一一打招呼。她表示:“对于我们为清除世界上所有的地雷所做的一切,我倍感骄傲。”虽然因地雷失去了一条腿,但谷沙总是干劲十足,而且她很早就参与到禁雷运动中来。她说:“我11岁时(1995年)就去维也纳做过有关地雷的演讲。”宣传禁雷对她而言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在未来十年,谷沙还将在世界各地努力提高大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渥太华公约》——宣泄感情的时刻

谷沙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设于马德望的假肢康复中心最早的受益者之一,对于谷沙以及其他地雷和集束弹药的幸存者而言,1997年《渥太华公约》的签署是一个宣泄感情的时刻。作为国际禁雷运动的青年大使,谷沙说:“那时我的英语不太好,当时人很多,但我记得每个人都很开心。”她是国际禁雷运动的众多先锋人物之一,目前已有158个国家承诺停止使用地雷,清除埋在地下的地雷,帮助幸存者,并销毁所有地雷储备。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武器污染项目的亚洲地区负责人鲍里斯•切里纳(Boris Cerina)表示:“对许多人而言,这都是一个总结过去的时刻。20年前,如果你说有一天地雷将成为过去,人们可能会嘲笑你。柬埔寨经历了禁雷的各个阶段。禁雷公约成功地将地雷污名化,使地雷市场缩减到少数几个国家。”

假肢康复与创收项目

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柬埔寨开展工作的32年当中,帮助幸存者应对地雷和集束弹药的后果一直是该组织的工作重点之一。这包括通过柬埔寨红十字会为地雷幸存者提供假肢康复服务和支持创收项目。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还支持柬埔寨红十字会开展地雷危险性教育和小额资助活动,从而帮助预防更多人员伤亡。

假肢康复方面,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已经将两家假肢康复中心的管理权移交给柬埔寨社会福利、退伍军人和青年改造部。设于马德望和磅士卑省的这两家假肢康复中心为地雷、集束弹药或脊髓灰质炎等致残疾病的幸存者提供康复服务。虽然这两家康复中心已经独立运营,但仍然得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支持。双方的合作关系是平等的。协助管理磅士卑康复中心的乔•帕拉(Keo Phalla)在第11届缔约国会议期间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会议席位上帮忙。

这届会议对残疾人而言,就像一块跳板,媒体的关注提高了他们的形象。柬埔寨残疾人组织的项目官员扬•占•达拉(Eang Chan Dara)表示:“一般而言,残疾人被视为社会的负担。”虽然政府在政策方面有很多倾斜,从为和平宫新设计的残疾人便捷设施就可以看出来。但要取得真正的进步,人们的态度也要发生转变。他说:“我们正在进步,虽然缓慢,但无疑是在进步。”

新生代为根除地雷提供动力

为期一周的会议期间,最令人振奋的就是看到新生代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在官方大会召开的同时,“2011年青年领袖论坛” 为又一批青年领袖提供了结果导向管理等培训,这对规划和筹资都非常有用。培训非常严格。培训师马修•坎贝尔(Matthew Campbell)向我们介绍了情况:我们让这些青年领袖忙于激发思考的案例研究以及组织兼有文化表演的正式宴会(队伍建设以及跨文化练习)等活动。

一名年轻的巴基斯坦参与者表示:“我们是新鲜的血液,我们必须将这支火炬传递下去。”房间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虽然我们距离完全根除地雷还有一些差距,但我们已经具备了前行的动力。

照片

ICRC Vice President Olivier Vodoz shakes hands with Cambodia's Prime Minister Hun Sen at the opening of 11MSP. 

在第11届禁雷公约缔约国会议开幕式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副主席奥利维耶•沃多与柬埔寨首相洪森(Hun Sen)握手。
© ICRC

 

在柬埔寨金边和平宫参加第11届禁雷公约缔约国会议的代表。
© ICRC / K. Suchaovanich

Youth Leaders discuss ways to make the world mine-free.  

青年领袖们讨论如何实现一个没有地雷的世界。
© ICRC / K. Suchaovanich

Delegates in the plenary session convened to plot the progress of the Mine Ban Treaty. Everyone who signed up for the Treaty is accountable.  

全体会议上的代表们规划如何推动禁雷公约。每个公约签署人都负有责任。
© IC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