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慈善的力量照亮最黑暗的角落

“当今全球有130多场武装冲突,超过2.1亿人生活在非政府控制的冲突和脆弱区域。在这些地方,人们渴望的不仅是紧急援助,更是生计、医疗和教育等长期支持。”
近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主任史德林应邀出席于香港举办的2025年亚洲公益创投网络全球大会。 在以“慈善事业在动荡世界中发挥的作用”为主题的全体会议上,史德林强调,慈善需要超越传统“安全区”,勇敢进入冲突地带。
各位嘉宾:
首先感谢亚洲公益创投网络(AVPN)和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的邀请。我很荣幸能在此次专题讨论中发言。本次论坛汇聚了在香港乃至全球开展重要工作的伙伴。香港红十字会不仅在本埠贡献卓著,更与我们在加沙的战地医院并肩协作——那里堪称全球最危险的地区之一。重返香港令人倍感欣慰。
或许我的视角在今天会场中略显特殊。我所任职的机构长期活跃于战争地带,既在前线地区致力于促进战争法的遵守,努力在战火中保护受难民众;同时也在外交层面与各国政府、交战方开展高层级对话。
今天的会议聚焦“慈善事业在动荡世界中发挥的作用”。我想借前一位嘉宾发言中提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进一步展开讨论。
可持续发展目标最薄弱的环节,恰是在脆弱与冲突地区的落实。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全球60%的极端贫困人口将集中于这些地区。去年我们统计到约2.1亿人生活在非政府管控之地。在此,我愿向公益界提出核心议题:我们是否愿携手深入险境?于各位而言,这样做的风险或是资本损耗、投资失误;于我们,风险是付出生命的代价。

当今全球存在约130场武装冲突。
按照我们对冲突的界定,几乎每天早上打开报纸,我们都会看到新的冲突或爆发新冲突的风险。幸运的是,亚洲是一个相对和平的地区,这要归功于各国政府、所有行为方和区域组织的努力。但我们可以看到,冲突像癌症一样蔓延,影响到区域内稳定的国家。与此同时战争的性质也在改变,造成的苦难形式和范围不断扩大,冲突形态更向网络、高科技领域蔓延——简言之,我们正经历迈向多边主义的混沌过渡期。
请容我提出一项关键论点:真正的成效往往体现在"未曾发生之事"——医院免于轰炸,平民免于流离,囚犯免于酷刑,妇女免于暴行,儿童免于饥饿。
预防违反战争法的行为发生、激发政治支持、推广国际人道法、抵制'战争中可以为所欲为'的观念,是我们根据四部《日内瓦公约》所承担使命的核心。
这些预防性工作尤需公益力量的风险共担与信任托付。所幸我们得到了一些基金会和公益慈善伙伴的支持,对此我们深表感激。然而这些预防性工作的成果难以被量化,因此也存在一定的信任风险。
信任是大家广泛讨论的话题之一。信任是我们的核心资产,它支撑着我们与400多个非政府武装团体及《日内瓦公约》缔约方的对话。信任对我们及其重要,而我认为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采取何种行动模式同样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苏丹、加沙、阿富汗或刚果民主共和国等地方,冲突已持续数十载,当地民众渴求的不仅是紧急援助,更是生计重建、医疗教育与可持续社会影响。在这些人道机构往往孤军奋战的地区,我们亟需公益慈善力量的协同介入——因为国家主体的应对能力正持续衰减。

在操作方式上,我想补充一个案例,这就是我们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的供水系统修复项目。这类项目通常需要"去风险化",需要小型参与方、多边开发银行、一些私营部门参与者以及混合金融的合作。我认为在类似领域,有太多可能性可以开展基础设施项目,通过让在这些局势中开展工作的行为方,与来自私营和公益慈善领域的资金相结合,帮助支持这些民众,真正为他们带来改变。
感谢大家。
亚洲公益创投网络(AVPN)全球大会是亚洲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投资者峰会。 本届大会于9月9日-11日在香港举办,汇聚超过1500名社会价值投资者、慈善家与社群领袖,共同就“亚洲领导力:共建包容世界”展开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