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青年智汇沙龙|人道行动与发展融资:在持久危机中推进可持续公共品供给

人道行动与发展融资

2025年8月30日下午,由中国与国际发展智库联盟、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CAITEC)主办,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合办的“青年智汇沙龙”在北京举行。活动由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王泺主持,聚焦“人道行动与发展融资:在持久危机中寻找可持续的未来”。活动围绕刚果民主共和国(以下简称“刚果(金)”)戈马供水实践,讨论在脆弱与受冲突影响地区,如何把人道应急与系统建设并行推进,使保护平民与基本服务提升同向发力,将教育、医疗、供水等从临时性供给升级为具有韧性的公共品。

置身当下的全球局势,人道需求规模不断攀升、危机呈现长期化态势。据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厅《2025全球人道主义概览》预计,2025年将有约3.05亿人需要援助,需求愈发集中在脆弱和受冲突影响的地区;气候冲击与粮食不安全加剧了这种压力,已不是阶段性波动,而是长期的结构性现实。红十字国际委员会2024年度报告显示,该机构目前在约130处武装冲突环境中开展工作,较15年前翻了一番,通行受限以及对平民与关键基础设施的伤害已由偶发演变为常态。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中国事务个人特使、东亚地区代表处主任史德林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中国事务个人特使、东亚地区代表处主任史德林。S. ZOU/ICRC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中国事务个人特使、东亚地区代表处主任史德林在开场发言中强调,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先人道、后发展”的线性路径已难以匹配现实,必须在同一地点、同一阶段各展所长、并行协作。他用一线数据说明“在场能力”的意义:仅在2024年,红十字与红新月伙伴促成了230万通家属间电话联络,帮助7000余名失散者与家人团聚,探访678处羁押场所,支持1400余家卫生机构运行,并协助约3400万人获得清洁用水。正是这些长期在场与被信任的通道,使得跨部门合作可以落到实处。而把对局势的把握落实到具体安排包括现场组织、社区沟通、工程选址与运维的细节,以及依照国际人道法保护医疗与民用设施,是让项目在动荡中也能运转的关键。随着危机长期化,仅靠反复发放物资既不体面也不经济,人道实践需要在不偏离使命的前提下,更多做“打基础”的工作:先把方案做实,给后续的大规模资金与建设留出通道。

刚果民主共和国驻华大使弗朗索瓦·恩库纳·巴鲁穆埃内阁下
刚果民主共和国驻华大使弗朗索瓦·恩库纳·巴鲁穆埃内阁下。S. ZOU/ICRC

刚果民主共和国驻华大使弗朗索瓦·恩库纳·巴鲁穆埃内阁下在致辞中以国家视角作了系统回应。他指出,该国东部地区多年的反复动荡,带来的不仅是流离失所与基础设施破坏,更是公共服务体系的持续性弱化。政府不会也不能将这种苦难“正常化”。近年来,刚果(金)把卫生、供水、能源、通信等基本服务列为优先方向,强调在恢复秩序的同时提升公共服务的覆盖和质量。戈马供水项目之所以得到政府大力支持,正因为它契合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也与联合国2030议程中“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的目标一致。大使表示,这类“把人道救助与系统建设结合起来”的项目,既有紧迫性,又有可持续性,应当成为双多边资源投放的重点。为确保长期运营,他强调三点:一是政府要把项目纳入本国法规与行业规范,明确职责划分和运营机制;二是与多边开发机构共同设计收费与补贴安排,既保障弱势群体用得起,也确保供水系统有基本的自我维持能力;三是加强本地队伍建设,把维护和管理的能力留在当地。大使欢迎包括中国在内的更多伙伴参与,期待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等多边开发机构一道,推动在刚果(金)以及其他受冲突影响地区复制推广经验证的合作模式。同时,他呼吁国际社会在政治与外交层面加大努力,支持以和平为导向的对话进程,为项目持续推进创造更稳定的环境;并强调所有合作应当与国家优先事项对齐,强化政府主导和政府所有,确保长期运营和维护能够接续落地,真正惠及当地社区。

在线参会嘉宾
在线参会嘉宾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人道创新金融中心高级顾问胡安·科德克(右上)、瑞士发展与合作署驻刚果(金)布卡武瑞士合作办公室副主任安德烈·丹尼尔·穆勒(右下)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驻刚果(金)代表处主任弗朗索瓦·莫雷永(左下)。

围绕“从风险到韧性”的主题,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人道创新金融中心高级顾问胡安·柯德克介绍,所谓“人道混合融资”,并不是某个新奇的金融产品,而是一套让各方协同工作的办法:用规模不大的灵活资金先把前期工作做扎实,拿出可验证的技术与数据,明确实施路径;随后通过政府渠道撬动发展机构的长期资金,并在条件允许时吸纳企业参与。戈马的做法就是如此: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瑞士发展与合作署(SDC)先做勘测与试验,形成可信的依据,世界银行因此扩大了对戈马的投入,项目也由临时修补转向系统建设。这种方法正在从供水延展到能源可及、普惠金融和生计改善等领域。至于世界银行为何愿意加入并显著加码,胡安指出,这是多重条件叠加的结果:一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世界银行在高层层面已有合作框架,明确了在脆弱环境中的协作边界与方式;二是把戈马的总体方案“摆上桌面”,为各方提供了共同工作的底稿;三是刚果(金)在关键时点出台了与水务相关的法律与实施细则,制度条件逐步到位;四是瑞士发展与合作署等提供小额但关键的前期“降险”资金,完成勘测与试验,形成可信证据链;五是全过程坚持“共同设计”,且在总部与一线都有关键人员持续推动协作与落地。这些因素合在一起,才让大体量发展融资具备了进入的把握与信心。

刚果民主共和国,北基伍省,贝尼。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出资修建的供水站。ISSE KATAVALI, Trésor/ICRC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驻刚果(金)代表处主任弗朗索瓦·莫雷永从现场视角再次强调,东部刚果(金)既有人身安全方面的紧急问题,也有供水、卫生、医疗等系统性薄弱。要让大型资金“敢进来、留得住”,靠的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能被反复验证的可信度。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自2009年起在关键环节小步快跑、分段投入,累计约700万美元先把“能做”的部分做成,逐步降低不确定性与执行风险,最终带动世界银行把戈马相关投资从约2000万美元提升至约5700万美元。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测算,每投入1美元用于饮用水,可产生约4美元的生产率回报,也会对教育、减贫和公共卫生产生连锁效应。所谓“降风险”,说到底是靠中立立场、长期在场和专业交付,建立一种各方都可依赖的信任。

从瑞士发展与合作署(SDC)的视角看,关键在于“把第一公里走稳”。SDC驻刚果(金)布卡武瑞士合作办公室副主任安德烈·丹尼尔·穆勒回顾,戈马的缺水并非一朝一夕,传统做法是从湖里取水、临时处理、应急分发,既费力又难以为继。通过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密切合作,双方把设计重心抬到了“全系统”层面:以地下含水层取水、重力输配为主,减少对复杂电力和化学处理的依赖,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可靠性。为此,SDC在常规非指定资助之外,设置了专门的小额前期资金,用“先试点、再放大”的节奏逐步验证关键假设;同时引入瑞士高校与行业专家组成技术支持网络,在地质、水文、材料与设备选择、运维制度等方面提供“第二意见”。他坦言,双边捐助方也要对议会和纳税人负责,不可能“盲目冒险”。SDC的做法是在制度内承担“可解释的风险”:小步快跑、阶段评估、强监测与透明沟通,一旦关键证据链成立,就尽快把多边开发银行拉进来完成“接力放大”。他特别强调,复制的不应是单一的技术细节,而是“做法与协作框架”:谁来牵头协调、前期用什么方法收集和核实数据、遇到安全与通行问题如何调整现场安排、如何把社区意见反馈及时体现在设计修改里。只有这些“软要素”跟上,技术和资金才有落脚点。

瑞士驻华大使馆参赞、政治处副主任皮埃尔 弗朗索瓦·里盖蒂
瑞士驻华大使馆参赞、政治处副主任皮埃尔 弗朗索瓦·里盖蒂。S. ZOU/ICRC

此外,瑞士驻华大使馆参赞、政治处副主任皮埃尔 弗朗索瓦·里盖蒂亦在现场发言表示,瑞士方将继续支持以“第一公里做实—证据链完善—多边接力放大”为路径的合作方式,并愿与在华伙伴加强技术与政策层面的对接,把瑞士与刚果(金)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可在更多脆弱地区应用的联合方案。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经济部生态系统主管司马喆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经济部生态系统主管司马喆。S. ZOU/ICRC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经济部生态系统主管司马喆从多边开发银行的角度作了回应。他表示,亚投行等机构在脆弱和受冲突影响的场景中确有约束:股东对资本金安全与评级稳定的要求,会影响整体风险偏好;基础设施项目需要满足现场评估和宏观可持续性的基本条件;常规贷款工具在高风险环境下,风险与回报并不匹配。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能为力。关键是把“项目形态”打磨到可进入的边界:第一,在资金结构上预留“缓冲区”,例如设置大约15%—20%的首损或劣后资金,由赠款或准赠款承担,吸收早期可能出现的损失,给中间层与优先层资金提供保护;第二,引入政治风险担保等增信安排,例如与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协作,覆盖征收、转移限制、合同违约等风险点;第三,把“前期证据链”做实做细——不是笼统的风险判断,而是明确的进入窗口(什么时候能进入、进入后能做什么)、可信的本地合作对象与职责分工,以及符合当地条件的工程与运维方案。就戈马而言,之所以能够“做大”,是因为有一套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据与路径。司马喆补充说,疫情期间亚投行快速建立紧急支持机制并实现常态化,说明在主要股东形成共识时,政策工具完全可以加快迭代。他期待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瑞士发展与合作署以及中国的相关部门和企业一道,围绕供水、卫生、能源等基本服务,探索更多“先小后大、先稳后快”的联合路径。

在随后的讨论与互动中,嘉宾们将焦点落在“怎么把高风险地区变成可投资的场景”。大家认为,应先把思路与做法对齐,再用示范项目把“可投可融”从纸面落到地面;官方援助方可以“有章可循地承担合理风险”:选准窗口、小额分段验证、加强监测与技术支持,并尽早与多边机构对接,形成“接力放大”;企业也应更早参与——戈马阶段性获得商业银行种子资金,在冲突影响期间通过企业协作恢复水电,并与设备供应商探索技术合作。随着局势改善,市场化机制将成为系统可持续的关键支点。

史德林在结语中表示,本场对话的共识非常清晰:要打破部门壁垒,让人道与发展在同一现场并行配合;要把供水、卫生、医疗等基本服务视为民众的“第一道防线”,从源头降低长期成本。以北京为平台,政策与智库能够在“股东—双边—多边—人道—企业”之间把规则、流程与工具衔接起来;中国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及在华伙伴完全有条件,把在刚果(金)等地验证的方法打包成可推广的“操作方案”,在更多脆弱地区落地见效。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王泺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王泺。S. ZOU/ICRC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王泺总结指出,人道—发展—商业应形成闭环,不能长期只靠援助和财政资金“输血”,要通过制度与风险分担安排,为企业要素逐步进入创造条件,实现可持续运营。她强调,中国的独特作用不仅体现在资金上,更在于方案供给与技术创新:例如供水领域的数字化计量与收费、漏损控制、能效优化等,能够提升项目的长期可行性与韧性。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让中国相关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更加贴近海外脆弱场景的真实需求,在更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开展本地化共创,把“可复制的方法”和“可落地的产品与服务”结合起来,推动在更广泛地区形成稳健的商业与社会双重价值。

本次沙龙线上线下约有五十位来自政府部门、智库机构、国际与国内人道与发展组织、咨询公司以及高校的代表参加。主办方感谢与会嘉宾的真知灼见与参会者的积极互动,期待以此为新的起点,推动“人道—发展—商业”协同创新,为长期受冲突影响的社区提供更可靠的基本服务与更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