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北大同窗情意浓 收获丰硕能力增”——第三届“密集人群卫生应急(HELP)培训班”学员心得分享

 11月4日, 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密集人群卫生应急(HELP)培训班”圆满地落下了帷幕。来自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各地红会的医务工作者、国内和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援助或应急项目管理的专业人士共30名学员共同参加了该培训并获得培训证书。在培训的最后一天,授课老师与学员们围聚在一起,畅谈彼此的感想并分享心得。

为期两周的培训内容包括营养学 与经济安全、水与环境卫生、传染病防控、尸体处理、中国卫生应急体系、人道行动中的伦理、以及救援人员的安全等。期间, 授课专家向学员教授了涉及密集人群在紧急局势中做出正确决策所必需的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其开展相关应对工作的能力。

1986年,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创设了HELP 课程,旨在提高救援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开展人道援助项目的专业水平。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0个国家举办了121期这样的课程,155个国家的2766名卫生专业人员和人道救援工作者参加了培训。

救援供应与需求要相匹配

---专访云南省红十字会供水应急救援队副队长思胜才

Image
云南省红十字会供水应急救援队副队长思胜才

思胜才说救灾工作一方面要有爱心, 同样又要“冷酷”,只有这样才能在灾难现场不受影响镇定地开展援助工作。

在云南,每年都会发生旱灾、雨雪冰冻灾害、洪涝、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所以在当地有“无灾不成年”之说。对此,也许来自香格里拉的藏族小伙思胜才最有发言权。他告诉我,救灾工作一方面要有爱心, 同时又要“冷酷”,在灾难现场不受影响镇定地开展援助工作,利用有限的物资使受益人群最大化。
 
您参加过这么多灾后救援工作,哪一次救援行动给您的印象最深刻?   
 
2008年初,正逢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我在香格里拉下乡,指导迪庆州红十字会从灾情收集上报、紧急救灾、物资采购、分发等工作。当处在重灾区的灾民,特别是麻风病休养员这类弱势群体得到帮助的时候,我感到红十字工作的意义和伟大。
 
为什么想要来参加此次的HELP课程?   
 
我希望学习到国际上援助工作的标准工作规则,特别是在灾后需求评估和尸体处理方面。通过HELP的课程,我认为在需求评估方面要全面了解当地的局势、灾情、灾民现状、灾区民族宗教习俗、灾民自身对灾害的应对能力以及灾区实实在在的需求等。 比如2010年6月,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发生洪涝灾害,省红十字会领导高度重视救灾工作,第一时间组织物资赶赴灾区,但到了灾区以后发现,由于是局部重灾,重灾区帐篷已经饱和了,最后在县政府的协调下将这些帐篷分发到了其他受灾地区。这就是由于前期对灾情的预判和对民政部门的救灾程度没有了解清楚造成的。

Image
云南省红十字会供水应急救援队副队长思胜才

来自云南省红十字会的思胜才表示红十字会的救援工作离不开总会和各级政府的支持,这些支持和协调是开展红会工作的根本前提。


目前云南省红十字会在赈灾工作方面都积累了哪些经验? 
 
红十字会的救援工作离不开总会和各级政府的支持,这些支持和协调是开展红会工作的根本前提。此外,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香港、澳门红十字会和各省市红十字会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对云南红十字会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们还需加强与各级政府(含村委会)、各级红十字会、各救灾工作组之间的协调, 同时还要注重对公众及捐赠者的信息反馈,增强其做慈善的信心。 现在很多人都错误地认为红十字会就是红会医院(云南第二人民医院),因此还需要加强对红十字会的相关宣传。
 
云南省红十字会在心理援助方面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我们有一支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 该队组建于2009年5月,并得到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能力建设支持。目前,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有队员30人,其中心理咨询师21名、社会工作者3名、精神科医生6名,包括临床、教育、科研、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都具有实施心理援助工作的专业资质和相关工作经验,经过培训后能够系统提供培训、心理危机干预、以社区为本的心理援助等系统服务。他们先后在5.12四川大地震灾区、云南楚雄姚安地震灾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心理援助服务。
 

心理援助: 一项需要多方协作的任务

--专访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项目培训主管林丹

Image
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项目培训主管林丹

在最后一天的结业式上,林丹女士向大家讲述自己参加培训班的感受。
 
林丹女士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女性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目前她在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项目从事社会心理支持以及青少年生活素质教育培训。
 
为什么心理救援在重大灾害发生后尤为重要?
 
心理救援可以帮助人们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习惯,预防和减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精神疾病的发生。不仅如此,心理救援还帮助促进个人和社区的功能恢复,适应新的生活。 很多人在经历灾难后,会在认知、情绪、行为、生理、精神信仰等方面出现症状,比如:焦虑、担心、恐惧、睡眠障碍、退宿、回避、酗酒、药物依赖、难以集中精力、难以决策、自责、内疚、头痛等。 如果在灾害发生后不进行心理救援,会给很多受到严重创伤的人留下心理疾病,影响到以后的工作、学习和正常的生活,乃至影响一生。
 
您曾经参加过玉树大地震的灾后心理救援工作,您认为进行心理救援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虽然我平时的工作多是针对个体进行心理疏导,但是当重大灾难发生时,心理救援不仅要面对个体,还要考虑,甚至是优先考虑受灾群体,因为受灾群体的康复有助于个体的康复。
 
同时,心理救援需要建立多层次支持系统,需要与其他救援部门进行协调配合,相互支持。综合性的支持措施比单纯的心理援助要有效得多。
 
此外,心理救援还要考虑当地的资源和文化习俗、宗教特点。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方法,更加符合人道主义救援原则, 要注意保护目标人群的尊严, 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

Image
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项目培训主管林丹

林丹女士从事心理培训和咨询工作多年,她认为在理救援需要建立多层次支持系统,需要与其他救援部门进行协调配合,相互支持。综合性的支持措施比单纯的心理援助要有效得多。
 
认为HELP课程对您工作的启发与帮助有哪些?
 
学习这门课程将有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突发事件的综合应对措施,可以全面系统地考虑问题,可以合理地利用资源,整合资源,相互配合,提供有效支持。
 
每一讲的理论都很细致,体现了人道主义救援的特点。同样重要的是,救援工作虽然是一项紧急任务,但也要依据科学,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兰•穆雷教授的营养学与经济安全,虽然这和我工作没有直接联系,但他的课程让我了解到人道救援是一门综合科学,在进行人道援助时必须综合全面地考虑问题,这一点至关重要。
 
谈及心理救援,我们得知中国红十字会目前正在建设心理辅导志愿队,您能谈一下具体情况吗?  
 
中国红十字会正在协助各省分会建立红十字分会心理救援队,旨在提高各省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救援应对能力,打造标准化、规范化、有组织、有纪律的训练有素的救援队伍。目前已协助福建、内蒙古、江西、云南、湖北、四川等地区开展了此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希望今后全国各地分会都能陆续组建红十字心理救援队,为当地的救援工作尽一份力。

来自一线的声音

---专访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景钦隆

Image
在埃里克•戴克斯博士关于“在灾难中如何处理尸体”的授课中,景钦隆扮演现场记录员的角色,记录与“尸体”有关的各种信息。

在埃里克•戴克斯博士关于“在灾难中如何处理尸体”的授课中,景钦隆扮演现场记录员的角色,记录与“尸体”有关的各种信息。
 
来自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景钦隆曾多次参与灾后救援的工作,如2008年年初的抗击冰雪灾害以及四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等。作为一名一线的公共卫生工作人员,他为我们讲述了救灾工作以及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与挑战。

  抗震救灾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 
 
2008年,我随广东省首批卫生防疫队 进入四川灾区,开展卫生应急工作。随着救援工作不断开展, 我认为救援人员面临三个挑战:生存能力挑战、自救能力挑战和救援能力挑战。
 
生存能力的挑战 : 救援队不论行进到哪里,吃住终是生存之本。住宿方面,扎营是救援中首要的生存能力,科学合理地选择营地,迅速正确地搭建帐篷,并在防风雨、泥石流、防地面潮湿等方面有较好的防备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另外, 野外条件下保证食物的数量及安全性最为重要。
 
自救能力的挑战 :掌握基本的自救能力是必须的,在社会服务系统惨遭重创的灾区尤其重要。灾区自然环境危险,救援队发生意外的情况不时出现,严重致死亡者也不少。因此, 基本的紧急医疗自救能力是队员必须的。 此外,勘险、预防性排险和避险的能力亦是自救能力的重要挑战。
 
救援能力的挑战 :这是赴灾区救援队专业能力最重要的体现。在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及社会因素下,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病媒控制、疾病监测、尸体处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等卫生防疫工作对能力极具挑战。另外,在非常条件下观测与评估地形、绘制地图、应用指北针的能力亦至关重要。

Image
来自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景钦隆是一名基层的公共卫生工作人员,主要面向人群开展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控制工作。

来自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景钦隆是一名基层的公共卫生工作人员,主要面向人群开展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控制工作。
 
应对传染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作为一名基层的公共卫生工作人员,我感到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控制并不是独立于其它方面存在的。它不仅仅是生物医学技术问题,还涉及心理、社会等众多方面的问题。比如传染病疫情暴发时,从事件的快速评估到应急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除传染病流行本身外,不同程度地会涉及食物安全、环境卫生、心理卫生和心理干预、政府和社会管理以及一些实践中存在的伦理与法律等问题。这些方面都是我日常工作中必须面对的。 HELP课程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应用至战争、灾难等紧急状态公共卫生实践中,对于日常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加之老师们精彩的启发式教学,学习平台好,本人受益匪浅。
 
同红十字会的合作   
 
2003年SARS危机之后,广州市政府积极建立和逐步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每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市卫生局和市红十字会同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成员,在应急处理中既是“参谋”,又参与具体的“作战”行动。期间, 市红十字会组织群众开展救护或救助,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具体情况,发出呼吁,依法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提供急需的人道援助。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应急预案的指导框架下,开展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评估、预测、预警,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和处理,根据需要提出隔离、封锁疫区、卫生控制等措施的建议。

国际救援: 异常艰苦无上光荣

 ----专访武警总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刘亚华

Image
灾难发生后,每个人都想帮助受灾的人们。 而刘亚华的工作让她有机会远赴灾区执行国际人道救援任务,她觉得这很光荣,同时肩上的担子也很重。

灾难发生后,每个人都想帮助受灾的人们。 而刘亚华的工作让她有机会远赴灾区执行国际人道救援任务,她觉得这很光荣,同时肩上的担子也很重。
 
刘亚华是武警总医院的一名医生,但她同时还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一名队员。2004年加入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她曾参加过印度尼西亚海啸、巴基斯坦地震、以及汶川地震等国内外大型灾害的救援工作。
 
  您是如何加入中国国际救援队的?
 
我是医院里的工作人员,在急诊科工作。 2004年, 我们医院的领导,也就是医疗方面的负责人经过筛选,找我谈话,问我愿不愿意接受这项艰苦但是很光荣的使命,我当时就毫不犹豫地回答愿意。
 
为什么想要参加这次的HELP课程?   
 
我是一名急诊科医生,常常面对的是患有急危重病的患者。 但在执行救援任务时,面对的却是大批量受灾人员,如何摆脱围绕单个病人进行救护的局限,拓展到合理应用有限医疗资源,救治大批受灾人员, 这对我至关重要。灾害发生后,卫生资源缺少,受灾人群中急需医疗卫生救助的人员急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掌握科学的应急卫生管理及应用知识就非常关键。 密集人群卫生应急培训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开展人道救援行动,在实践中把握人道行动中伦理的原则,也能使救援受益人群最大化,这才能体现科学救援的价值。
 

Image
刘亚华是武警总医院的一名急诊科医生,主要负责内科急危重症的抢救。 2004年被挑选加入中国国际救援队。

刘亚华是武警总医院的一名急诊科医生,主要负责内科急危重症的抢救。 2004年被挑选加入中国国际救援队。


HELP 课程的内容对您的工作是否有所启发?   
 
保罗•布维耶博士讲授的人道行动中的伦理对我启发很大:从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如老人摔倒的扶与不扶,引申到人道救援中伦理问题的两种判断原则。另外埃里克•戴克斯博士 讲解的“灾难中如何处理尸体”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在救援现场我并没有直接参与尸体处理的工作,但是我身边的战友确确实实是在从事着这一艰苦的人道任务。在此之前,我对这一项工作的细则和流程不清楚,通过HELP 课程培训班纠正了我对传染病与尸体的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同时认识到要以尊严的方式对待死者。
 
另外, 每天下午的学员交流让我切实掌握了我国在疾病防控、水与卫生方面以及在国际救援行动中开展的具体工作。同时,课程中安排的关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及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运动的相关讲座让我对这些机构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有利于救援队同这些组织在救援实践中的合作。我很喜欢这种以小组围坐的授课方式,这有利于讲师与学员以及学员之间的交流。
 
在国际救援中,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国际救援是一项要克服心理、生理困难的任务,在真正执行任务之前,救援队队员会常规接受心理培训,包括对人体认知到死难者尸体的接触、自我心理疏导,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任务的艰巨程度,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
 
在现场看到死难人群及现场的片片废墟,再怎么做准备,新出队的队员心里肯定还是会很难承受,或者说是需要时间来过渡,此时老队员的带头和疏导作用就非常重要。 同时,队内有专人负责身体和心理的保健,及时对队员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救援的前提是保证自身安全,应避免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救人者变成被救者。在地震坍塌现场进行救援,余震发生时要立即停下手头任务离开现场,这是安全原则之一。 但在很多情况下,余震发生的几秒或十余秒内,救援队员是没法抽身离开的,此时只有陪在幸存者的身边安抚他。听着碎石被余震震下撒在头盔上沙沙的声音,我心中有一个坚强的信念“我的队友就在外面,如果我被压在这里,他们肯定会来救我!”

为国际救援组织提供有效的支持

 ---专访湖南警察学院副教授、二级督察李序迎

Image
来自湖南警察学院的李序迎曾在东帝汶、科索沃和海地执行维和任务。

来自湖南警察学院的李序迎曾在东帝汶、科索沃和海地执行维和任务。
 
2010年1月海地地震发生时,李序迎和他的队友正在当地执行维和任务。当得知队长遇难后,他临危受命接替牺牲的战友,担任起中国海地维和警队队长,继续带领队员们奋战在灾区一线。此前,他曾作为联合国维和警察在东帝汶和科索沃执行维和任务。2011年秋天,他应邀来到北京参加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举办的“密集人群卫生应急培训班(HELP)”。 
 
  您曾多次执行维和任务,哪一次最令您难忘?
 
最令我难忘的是在海地执行维和任务。 2009年9月,由17名警察组成的第七支赴海地维和警队到达海地。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大地震,首都太子港23万余人死亡,30多万人受伤,120多万人受灾,85%的房屋倒塌或受损。当得知8名战友被掩埋在倒塌的大楼下生死未卜时,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还有好几名战友都是在房屋倒塌现场与死神擦肩而过,真可谓是死里逃生。
 
地震后停水停电、食品短缺、队员们在室外露宿,但与被掩埋在地下的战友相比,我们所经历的这点苦难不值一提。从地震发生开始,我们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安、焦急、等待、期盼和悲恸中渡过。但当噩耗传来时,我们悲痛至极。现在再回首这场灾难:地震发生时的惊悸、恐慌, 震后满目断壁残垣、横尸遍遍野的心理冲击, 痛失战友的悲恸欲绝,震后暴乱不断、疫情肆虐的艰难时日,以及三个多月艰苦的帐篷生活;这些都是我永生难忘的经历,我们这16名队员是真正的患难之交。
 
让我倍感惊喜的是,在HELP课程培训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水、卫生与环境专家卡尔多•孔蒂先生当年同在海地工作,他当时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海地代表处的主任。

Image
在执行维和任务时,为了排解远离祖国及亲人的孤独,李序迎喜欢用做饭来消磨时间,而且还经常邀请来自其他国家的维和人员聚餐联络感情。

在执行维和任务时,为了排解远离祖国及亲人的孤独,李序迎喜欢用做饭来消磨时间,而且还经常邀请来自其他国家的维和人员聚餐联络感情。
 
与您在国内的警察工作相比,在国外执行维和任务时有什么不同?   
 
维和警察工作相比国内警察工作并无太多特殊性,只是在特殊环境下工作而已。首先,是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目前中国在海地、苏丹、东帝汶以及科索沃执行维和任务。这些国家往往气候炎热、蚊虫肆虐,稍不留意就可能感染登革热等传染疾病。其次,突发状况不断、安全形势严峻。我们在海地执行任务时,由于当地枪支泛滥,经常到深夜都还能听到此起彼伏的枪声。最后一点就是精神上比较孤独,所以我非常喜欢做饭,以此来消磨时间,这也是排解压力的一种方式。我还经常邀请来自其他国家的维和人员聚餐联络感情,中国菜还是非常受他们欢迎的。
 
为什么想要参加HELP 课程呢?  
 
HELP课程对公安部维和警察的培训非常有用。在执行维和任务时,维和警察经常需要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一起工作。因此,了解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历史与使命,及其在武装冲突地区的工作准则可以确保我们更好地执行合作任务。另外,维和警察经常协助国际救援组织分发食品等救援物资。现场的情况往往非常混乱,有时甚至会有强抢救援物资的情况出现。在HELP课程上,关于营养学与经济安全的课程就为我们介绍了相关情况,并提供了评估方法以及工作标准,这对我的工作非常有帮助。
 
对本课程,您有什么期待、意见和建议?
 
培训组织严谨,课程选择科学。在如何进行自身卫生安全防护、如何提供人道援助、以及如何为国际救援组织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等问题上,该课程均为将来维和工作提供了知识储备。如果可以提个小建议的话,我希望今后能在有关心理援助以及救援人员如何进行自我心理疏导等方面多安排一些内容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