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一颗国际人道法的种子

2015-12-10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孙翼飞

从2007年的第一届高校间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开始,我从未错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官网上任何一篇有关模拟法庭的报道。说起模拟法庭的意义,我也能娓娓道来,说起比赛中的逸闻趣事,我也道听途说了不少。然而,我却从未去过竞赛现场,模拟法庭竞赛之于我,仿佛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距离产生美感,却少了点儿温度。

2015年初冬,我有了一次亲临现场,亲密接触模拟法庭竞赛的机会。等待我的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老友重逢般的喜悦?抑或是相见恨晚的感慨?我的哪些印象将得到印证,哪些想法又会遭到颠覆?怀着好奇而又期待的心情,我飞往厦门,奔赴与模拟法庭竞赛的第一次"约会"。

若只如初见

厦门大学一如传说中那般美丽恬静。逃离雾霾重重的北京,来到温暖宜人的厦门,这初次约会的地点我必须点赞,也分外期待这两天半的时光。

12月4日下午,走进厦大胡里山校门不久,就看到了模拟法庭竞赛的巨幅海报,感到分外亲切。关于模拟法庭竞赛的说明会在厦门大学法学院明思楼举行。我原以为法官们也会参加,但发现主要是参赛选手,也有几位教练。下午柔软的阳光照进教室,大家看起来还都轻松自如,谈笑风生。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法律顾问宋天英清了清嗓子,宣布说明会开始,大家立刻安静了下来,严肃的表情取代了嘴角的笑意,所有人都凝神倾听着,生怕错过任何重要信息。说明会使用了模拟法庭竞赛的"官方语言"英语,仿佛竞赛的序曲,现场立即有了大赛前的凝重气氛。

宋天英法官与模拟法庭竞赛有着很深的渊源。她曾是第二届国内模拟法庭竞赛的冠军队成员,还获得了最佳选手奖。后来,她加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从2012年开始负责国内模拟法庭竞赛的组织工作,也担任竞赛的法官。既有作为参赛选手的经验,又有作为组织者和法官的资历,她对模拟法庭竞赛的解说既全面又简洁,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一一得到了圆满的解答。说明会进行得非常顺利,初次见面可谓圆满,同学们都做好了准备,只等第二天的大赛开幕。

没有硝烟的战争

"人道"这个词总是给人温暖的感觉,然而第一天的两轮竞赛下来,对于这场关于国际人道法的竞赛,我的感觉却只有"残酷"两个字!一共27支参赛队,第一天的比赛就要淘汰掉19支队伍!每支队伍分别作为辩方和检方进行一场比赛,然后按照每支队伍的得分选出前八名进入四分之一决赛。此后的赛程都是一局定胜负的淘汰赛。而最终只有前三名能够获得香港亚太区模拟法庭竞赛的入场券。竞争的残酷程度可想而知。

对于南京大学代表队而言,这种残酷还伴随着遗憾。在第一天的两轮比赛之后,她们的总分是491分,仅以1.5分的差距而未能进入四分之一决赛。去年,南京大学也是以第九名的身份与四分之一决赛失之交臂,今年的差距是如此之小,令人唏嘘。而且她们在撰写书状时,一名队员临时退出,不得已重新组队,从零开始,但她们还是克服了困难,来到厦门。她们的教练罗纳德·比约克曼(Ronald Bjorkman)表示能够来参赛就已经是一种胜利。

纯纯的正能量

南京大学代表队的合影,从左至右依次是辩手李思筱、教练罗纳德·比约克曼和他的妻子玛丽莲以及辩手潘虹颖。CC BY-NC-ND /ICRC/Yifei SUN

在这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选手们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两个月的磨砺都是为了厦门论剑。然而对于在第一天就折戟沉沙的队伍而言,这两个月的努力就都付诸东流了吗?对于他们这场比赛又意味着什么呢?南京大学队的教练罗纳德·比约克曼有着自己的见解:"成长就等于成功"。如果一个很有天赋的学生拿了第一名,但他只是原地踏步,而另一个学生虽然排名不高,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罗纳德觉得后者才是成功者。

罗纳德来自美国,曾是一名职业律师,退休之后来到南京大学教授法律。这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老先生带来的是以鼓励为核心的美式教育。南京大学队的辩手李思筱和潘虹颖说:"有时我们觉得自己真的做得很差,但他还是鼓励我们说:你们已经做得很好了。" 罗纳德不仅仅是简单空洞地鼓励学生,他会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们提高各项技能。而且老先生的负责态度也感动了学生们,罗纳德住的地方距离学校很远,但他每周都要和两位辩手见面2-3次,讨论书状,纠正辩手的英语发音,磨练她们的庭辩技能。

对于来中国教书,老先生表示"一点儿不满意的地方都没有"。 本来只计划在中国逗留一年,却因舍不得离开而延到了两年,现在已经是他在中国的第三个年头了。在老先生的教导下,两位年轻的辩手也体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她们都表示从模拟法庭的经历中学到了很多,这种成长和进步就是最大的收获。

公正为魂

中国政法大学代表队在庆祝夺冠。从左至右依次是:研究员方怡堃,研究员朱誉、教练朱利江副教授、帅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沈腾、辩手李翰和辩手樊玉洁。CC BY-NC-ND /ICRC/Yifei SUN

虽然不过是一场模拟法庭竞赛,但竞赛中的种种细节也都体现了法律的"公正"。

所有代表队都有一个编号,他们到底来自哪个学校,需要向法官保密。我在旁听一场初赛时,出于好奇问其中一名辩手来自哪个学校,他用审视的眼光看着我说:我们是28号。我连忙申明我不是法官,但他却坚决地说:那也不能告诉你!在无奈之余,我也不得不佩服法学院学生们对"公正"的坚持。

在比赛过程中,有不少教练都在旁听自己队员的比赛,并在赛后及时指出队员的问题,进行指导。但中国政法大学的朱利江老师却没有出现在任何一场初赛赛场中。在被问及原因时,朱老师解释说:是为了"公正"。原来,作为模拟法庭竞赛的资深教练,很多法官认识朱利江老师,有的甚至是他的老师、校友、同事或朋友,如果朱老师出现在现场,法官们便很容易猜到比赛队员的身份。虽然法官们当然会秉持公正原则进行审判,但朱老师为了避嫌,还是放弃了给学生们提供现场指导的机会。

而且,事后我才得知28号正是朱老师带领的中国政法大学代表队,朱老师要求他们"绝对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

重压下的优雅

外交学院的辩手向媛媛在教室外练习庭辩陈述内容。CC BY-NC-ND /ICRC/Yifei SUN

从本质上说,模拟法庭竞赛是一项课外活动,但经过两天与模拟法庭竞赛的亲密接触,它在我心目中已成为一项"高大上"的课外活动。竞赛全程使用英文,法官们是来自国内外的法学教授或职业律师,参赛选手是全国各大高校的学霸,而且决赛是在庄严肃穆的人民法院举行。但在这样的重压之下,我却看到了选手们的翩翩风度。

在法官咄咄逼人的诘问下,中国政法大学的辩手李翰总是从容不迫,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地回答问题,有不清楚的地方就有礼貌地向法官提问,给自己争取思考的时间。即使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邓超伟也能够用幽默的语言作开场白,既帮助自己的队友回答了法官的问题,又完美体现了两个人的默契合作。而外交学院的两位辩手廉雅雯和向媛媛表示无论比赛的节奏有多快,压力有多大,她们都会平静理性地分析自己在上一场的表现,然后根据比赛的情况调整策略。正是这种重压下的优雅,让他们走到了最后。

种下一颗种子

回顾这两天半的模拟法庭竞赛,我看到了主办方的种种辛苦:负责协调比赛事宜的厦门大学法学院张膑心老师告诉我:每一项工作都难度不大,但要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就有了难度。我也看到了同学们的刻苦和勤奋:在从厦门大学前往湖里区人民法院的路上,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两位辩手邓超伟和李紫薇还在讨论如何调整决赛中的策略。我也感受到了法官们的敬业:法庭外和蔼可亲的凌岩老师,到了法庭上立刻变身"严厉又严谨"的法官大人。

从初见时的轻松美好,到决赛时的酣畅淋漓,这第一次约会让"模拟法庭竞赛"这个我熟悉的陌生人有了温度,仿佛经过一场促膝长谈,成了相知的好友。这场比赛给每个人留下了一段美好的记忆,无论是教练、选手、法官还是工作人员都从这次经历中汲取到营养,在成长在进步,最重要的是,它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种下一颗种子,一颗国际人道法的种子,在未来的岁月中,若有合适的土壤,必能开出一朵美丽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