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身体力行——国际人道法激励下的人生

14-12-2010 特别报道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样5个人,他们将国际人道法融入生活之中,应用到书本之外。不论是踌躇满志的法律专业学生,还是在国际舞台上享誉盛名的中国大法官,他们都表现出对这一领域工作的热情。与此同时,香港大学的教授回忆了她为武装冲突受难者开展的工作。两位年轻律师也讲述了国际人道法对他们的影响。

简介

 

© ICRC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样5个人,他们将国际人道法融入生活之中,应用到书本之外。不论是踌躇满志的法律专业学生,还是在国际舞台上享誉盛名的中国大法官,他们都表现出对这一领域工作的热情。与此同时,香港大学的教授回忆了她为武装冲突受难者开展的工作。两位年轻律师也讲述了国际人道法对他们的影响。

这5个人都参与了今年的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这届模拟法庭竞赛是第四届,于12月3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人民大学法学院和中国红十字会联合举办。这届竞赛共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的22支代表队参加,是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

刘大群法官

2010年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在北京的人民大学法学院举行。在国际人道法讲座之后,刘大群法官与法律专业学生交谈。 

2010年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在北京的人民大学法学院举行。在国际人道法讲座之后,刘大群法官与法律专业学生交谈。
© ICRC / C. Lee

国际人道法讲座结束后,一群年轻人簇拥在刘大群法官周围。显然他很喜欢和这些法律专业的学生交谈,学生们也为能有机会和他当面交流激动不已。毕竟,他是中国在国际法舞台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这10年来,他一直担任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简称“前南法庭”)的法官。在他辉煌的职业生涯中,他还曾担任过中国驻外大使,并带领、指导和参与中国代表团出席国际论坛。

在百忙之中,他仍抽出时间连续两年在北京举办的年度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决赛中担任大法官。

他表示:“说实在的,这是很棒的经历。我注意到与去年相比,中国有更多法学院参加了这届竞赛。学生们对这项工作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投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那些有志从事国际人道法相关事业的学生,他建议他们更多接触涉及国际人道法的实际局势,他说中国学生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他解释道:“国外法学院的学生们有更多一线实践的机会……他们自愿加入非政府组织和联合国特派机构前往阿富汗、巴基斯坦和达尔富尔等热点地区,获得一手经验,见证这些地方的真实遭遇。”

他鼓励中国学生在国际刑事法院、前南国际刑事法庭或卢旺达、黎巴嫩和柬埔寨的国际刑事法庭做一段时间的实习生或法律助理,“亲眼看看国际司法是如何实施的。”

 

 

宋天英

宋天英:作为海牙国际刑事法院的实习生,来自浙江的宋天英表示,能够认识许多国际人道法方面的前辈并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令她感到非常荣幸。 

宋天英:作为海牙国际刑事法院的实习生,来自浙江的宋天英表示,能够认识许多国际人道法方面的前辈并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令她感到非常荣幸。
© ICRC / Z. Akcay

当宋天英作为一名实习生站在国际刑事法院门前时,很难相信仅仅两年前她还只是国际人道法的初学者。

2008年,在经过严肃认真的准备之后,宋天英和她的两名队友在北京的模拟法庭竞赛中获胜。受到这一经历的鼓舞,当时仍是中国政法大学学生的宋天英继续追求着国际人道法事业。

她说:“可以说模拟法庭竞赛这段经历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

作为法律系研究生,她目前在国际刑事法院实习。国际刑事法院是为审判国际社会关注的战争罪等重罪而建立的常设国际法院。天英说她能够接触到国际人道法发展和当前案例的“即时更新信息”,特别是该法院设于荷兰海牙,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和黎巴嫩特别法庭也设在这里。

这个土生土长的浙江人表示:“我还有幸认识了许多国际人道法的先行者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迄今为止这是一次非常丰富充实的经历。”

她补充说:这样的实习机会和其他实践经验使我们能够了解有关目前人道局势的最新情况,这对于有志于从事国际人道法事业的学生特别重要。

“培养国际视角和法律专长至关重要。”

 

苏珊娜•林顿(Suzannah Linton)

香港大学法学教授苏珊娜•林顿表示,国际人道法原则深深地激励着她,促使她在波黑、克罗地亚、柬埔寨、东帝汶等多个地方开展了大量工作。 

香港大学法学教授苏珊娜•林顿表示,国际人道法原则深深地激励着她,促使她在波黑、克罗地亚、柬埔寨、东帝汶等多个地方开展了大量工作。
© ICRC / C. Lee

苏珊娜•林顿与历史打交道始于今年九月接到的一通电话。在两周之前,这位香港大学的法学教授在当地媒体呼吁寻找已被遗忘的二战后在香港进行的战争罪审判的相关人士。

有人给林顿打来电话,表示愿意提供更多详情,包括自己的叔叔曾遭受的酷刑。他的叔叔曾在战后审判中出庭作证。这通电话为林顿教授开展的有关香港1946-1948年战争罪审判的研究项目提供了一个有意思的研究方向。一天深夜,当她煞费苦心地一页页翻阅完这些资料后,发现了记录着这位老人20岁时的悲惨经历的卷宗。老人谈到自己当时被关在牢里,惨遭一位日本宪兵队长官的虐待。这些证词可能构成最终认定罪行的有力例证。

她表示:“那是一个无比激动的时刻,我知道自己发现了一些重要史料。这段个人遭受残酷虐待的恐怖经历及其参与具有历史意义的司法审判的经历都静静地躺在历史档案中被人遗忘。那一刻,过去和现在连接在一起。通过我的工作,历史又重获新生。这对于律师而言,无异于阿基米德发现利用比重原理解决难题的时刻。”

后来,她将这些档案资料拿给老人的家属看,这都是他们从未见过的。她还听老人亲口讲述了这件事,那是事件发生半个世纪之后了。

她说:“虽然他已经80多岁了,但还能清楚记得所发生的一切。他给我看身上的伤痕,依旧很明显。他说‘我明白,这是那个年代环境造成的’。那时他就没有仇恨,现在也不恨任何人。这个人很有同情心。”

最近在北京举办的2010年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决赛上,林顿教授担任了法官。对她而言,担任竞赛裁判的经历也很重要,能提醒她武装冲突会“驱使人们做些什么”。

无论是在武装冲突还是战后局势中,林顿教授都具有非常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她本人也在巴尔干、柬埔寨、东帝汶等多个地方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国际人道法问题。

在回忆另一段难忘经历时,林顿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她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波黑的司法和管理系统重建方面遭遇的严峻工作挑战。那场破坏性冲突在和平协定签署很久后仍在给这个国家带来痛苦的恶果。

她说,作为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驻当地工作人员,她的工作包括消除分裂社会壁垒,允许难民和流离失所者“返回家园、重新就业并努力帮助他们重建生活。”司法和政府机构并未正确发挥作用,她的工作之一是帮助他们公平无歧视地开展工作。

她说:“我仍然清楚记得那段艰难时光,当时我费尽心思协助法庭开展工作,帮助人们回到工作岗位,回到因暴力而被迫逃离的家园。”说到这儿,她的脸上突然泛出光彩。“这有效对抗了‘种族清洗’。参与这些工作让我感到非常有意义,因为知道自己能帮助他人。在这些富有挑战的局势中,知道有其他志同道合的人也在这样开展工作,这同样十分重要。”

这类“隐形”的不会被媒体报道的工作以及那些“非常勇敢且坚韧”的武装冲突幸存者给了她许多鼓舞,他们“在惨剧发生的地方坚强地努力重建自己的生活”。

毫无疑问,这正说明了为什么国际人道法在许多方面都是她生活的重心。

“在武装冲突中,人类的脆弱性显而易见,这深深触动了我,也激励着我继续开展工作,帮助预防武装冲突、惩治暴力并进行战后重建。”

王奇帆

法律专业学生王奇帆(中)在北京举行的2010年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中担任中国政法大学代表队的教练。 

法律专业学生王奇帆(中)在北京举行的2010年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中担任中国政法大学代表队的教练。
© ICRC / C. Lee

法律专业学生王奇帆正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她与她的同学有着不太一样的梦想。

其他人都想成为中国顶级律师事务所的大牌律师,而这名22岁的天津姑娘却渴望在国际法庭或与国际人道法有关的组织工作。

去年,一年一度的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在北京举办,奇帆荣获最佳辩手称号,继而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亚太地区竞赛。

她说:“第一次参加模拟法庭竞赛,我与国际人道法结下了缘份,真可谓一见钟情。我对军事问题、战争与武器感兴趣,通过学习国际人道法,我了解了很多真实案例,这是我的兴趣与专业的完美结合。我确信自己找到了未来事业的方向。”

虽然奇帆自称还是“国际人道法的新手”,但今年她却获得了一个不同一般的机会:作为她所在的中国政法大学代表队的教练,参加12月3日至5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平常负责这一活动的教授有事不能出席,所以让奇帆带队出征。他们表现出色,在来自中国各地的22支参赛队中夺得亚军并入围2011年亚太地区竞赛,正如奇帆去年那样。

她谈到模拟法庭的经历时表示:“这是我熟悉的战场,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和热烈的期望。”

当被问及“现实世界中的”国际人道法时,她的眼睛闪着光,声音中充满兴奋。她回忆起和一个朋友聊天时朋友所讲述的在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做实习生的经历。

她说:“我觉得……我与这样的重大活动心有灵犀,它可以改变历史,成为新闻。我将来也要参与这种工作。”

刘毅强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法律官员刘毅强曾是在中国大陆举办的首届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冠军队的成员。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法律官员刘毅强曾是在中国大陆举办的首届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冠军队的成员。
© ICRC / C. Lee

四年过去了,中国大陆首届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的获胜者今在何方?他们近况如何?刘毅强的队友进入了一家中国顶级的律师事务所工作,而他则作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的法律官员忙于一系列活动,但这并不令人意外。

刘毅强拥有国际法硕士学位,在加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之前还做过两年半的律师。他表示:“你一旦接触过国际人道法就很难忘怀,它带你了解人道的核心和法律的根基。刚一学到国际人道法,我就立即决定要将它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在东亚地区代表处,他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国际人道法问题如何与中国国内法律体系接轨。

从他第一次接触国际人道法到现在的这些年中,刘毅强见证了国际人道法在中国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当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刚刚在北京设立地区代表处并开始着手翻译一本人道法书籍,那几乎是当时国际人道法方面唯一的一本中文出版物。

自那以后,越来越多的法学院将国际人道法纳入其课程。“并且,我们看到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最近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与会者对某些国际人道法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他补充说这些趋势仍将继续。

这位土生土长的成都人表示:“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国际法(包括国际人道法)的相关知识将是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复杂国际局势的一个基本要求。我们未来要做的是将工作重心从介绍国际人道法转变为如何将其实际应用到具体案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