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日内瓦公约》70周年:关于公约的五大误解

《日内瓦公约》(简称《公约》)是国际人道法的基石,通常称为战争法,旨在减少武装冲突期间的苦难。值此《公约》70周年之际,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国际法与政策部主任海伦·德拉姆博士就关于《公约》的五大误解进行了澄清。

误解一:战争当中人类所承受的苦难没有限度。

事实:从叙利亚到南苏丹,社交媒体与新闻当中铺天盖地都是冲突与暴力的照片。民众很容易会认为:冲突中的暴力是毫无限度的。然而,《公约》所代表的理念就是即使战争也有限度。《公约》的规则涉及下列问题:对伤者病者的治疗、对酷刑的禁止、失踪人员亲属了解亲人下落的权利,以及人道对待战俘的要求。

我们每一天都能看到法律在发挥作用,这体现在:士兵在选择目标时注意避开民用建筑;伤者获准通过检查站;前线地区的儿童获得食物及其他人道援助,以及在押人员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纳尔逊·曼德拉曾表示,《公约》"不断强烈提醒我们,即使是在滋生残酷行为的环境当中,而且尤其是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更需要履行关怀彼此的共同义务。"(2003年,伦敦)

误解二:不能或不应与某些团体进行交涉。

事实:根据《公约》规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应与冲突各方进行接触。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全球和大约200个与我们的行动或人道关切相关的武装团体展开对话。我们的研究显示,分权式非政府团体会受其指挥结构的影响;此外,可对其领导人施加积极影响,使其遵守《公约》。

对于必要的安全举措、受害者与幸存者的司法保障、针对与敌方有所关联之人的法律义务,以及人道需求,当前各国正在艰难地求取平衡。

国际人道法能够为此提供帮助。国际人道法从不判断战斗的动机是对是错。根据国际人道法规定,所有不参与或不再参与敌对行动之人,甚至是敌人,都有权受到保护,且必须得到人道待遇。

误解三:《公约》已经过时。

事实:在1949年,无人认为需要对网络空间当中不分皂白、不成比例的攻击做出定义。同样,《公约》的起草人与缔约国也没有预料到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会大幅增长,会有如此多形形色色的武装团体涌现。

虽然冲突的本质在不断演化,但战争法也并未停滞不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催生了新型网络战,自主武器系统等新技术也随之出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担忧网络行动可能会带来人员伤亡,故而正在努力理解并明确围绕新技术、新武器所产生的基本问题,尤其是人道后果与法律要求。

误解四:我们无法同心协力,解决所面临的威胁。

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巨大悲剧,各国团结一致,痛下决心,要防止此类重大破坏在日后重演。也正是因为这样,促成《公约》制定的相关磋商工作仅持续了四个月。这一看似不可能的时间表显示出各国在意识到迫切需要行动时所能做出的成绩。

误解五:国际条约毫无作用。

事实:我们沉痛地意识到,《公约》与战争法并不能阻止战场上的恐怖行径。但如果国际人道法得到尊重,对平民的伤害就能大幅减少。

禁止杀伤人员地雷的相关条约大幅减少了杀伤人员地雷的使用,并挽救了数千人的生命;《公约》则使我们得以在去年探视100多万名在押人员。这些国际法文书确确实实对许多在冲突当中挣扎求生的民众发挥了巨大作用。

正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彼得·毛雷尔所说:"各国一致同意,即使在战争期间,也必须贯彻人道精神。如果没有《公约》,我们的处境将会更加艰难,这是绝对的真理。但我们需要更好地支持《公约》,加大《公约》宣传力度,并发扬创新精神,从而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为保护民众开辟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