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精神的力量——《饶家驹与战时平民保护》发布

2015-07-29

1937年到1940年间,由法国神父饶家驹促成设立的上海南市难民区(也称"饶家驹区")庇护了抗战战火中的30多万平民。为纪念饶家驹神父及其人道主义精神,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编写的《饶家驹与战时平民保护》一书,日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也是中法建交50周年项目的一部分。

饶家驹区的成立

1937年11月,法国神父饶家驹以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国际委员会的名义分别写信给中国和日本当局,取得双方同意成立南市难民区。上海国际委员会于1937年10月成立,是当时中国红十字会的分支机构,其委员多为外籍人士,以中外合作的方式开展人道救济工作。饶家驹区成立后在其四周竖立标明性旗帜,旗帜上有大红十字及国际救济委员会的中、英文名称。

饶家驹与中日当局的书信往来确立了难民区得以成立并存续的两个关键条件:一是南市没有任何形式军事行动和军事设施,原有军事设施不被使用;二是日军不攻击难民区。

中立方人道呼吁的催化作用

人道精神的力量是文集中反复出现的主题。饶家驹在筹建难民区时始终以人道主义打动各方,中日对此均以认可。时任日本驻华大使馆参赞,后为日本驻沪总领事的日高信六郎,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也提到饶家驹是中立、毫无利害关系的人士。

《饶家驹与战时平民保护》一书中的插页。

饶家驹区对后世的影响:《日内瓦第四公约》及人道主义精神

饶家驹区的实践体现了中立的人道精神和务实的工作方式。文集中多名作者提到了饶家驹区对《日内瓦第四公约》第15条"中立区"规定的促进作用。有四名作者,包括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法律顾问理查德·德加涅,专门探讨了饶家驹区对制定《日内瓦第四公约》的影响。

本书是"饶家驹与战时平民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果。该会议由上海市历史学会、上海师范大学主办,德国(海德堡)拉贝交流中心协办。与会者倡议保护原南市难民区旧址并传承饶家驹区的人道精神。主编苏智良教授还呼吁将饶家驹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