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你的肩膀可以依靠
——人道法模拟法庭十周年系列故事之二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今年是第一次参加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也是本届比赛中最后报名的院校。比赛的案例早在7月份就已公布,她们最终决定参赛已是9月下旬。比起充分备战的队伍,刘芳兵、沈晓茹和她们的团队只有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对她们而言,能将控方最佳诉状第二名的奖项收入囊中已是意外的惊喜。
她们接受采访时八强名单刚刚出炉,虽然她们因为几分之差未能入围,但两个小姑娘脸上却依然洋溢着幸福,因为她们通过比赛收获了一个温暖的团队。
艰难中有真情
虽然此前没有任何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的经验,但芳兵和晓茹清楚地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来自全国31所院校的优秀对手。正是知道有彼此的存在,才激励着她们打起精神,克服惰性,向着心中的目标努力奋斗。然而,在准备的过程中,低落、沮丧以及对自身的质疑,这些负面情绪却总是如影随形。
芳兵是个眼睛会笑的女孩子,圆圆的脸上架着一副圆圆的眼镜,十分健谈。 "两个月的准备时间,如果有人问我哪个阶段最痛苦,我的回答一定是——'写书状'。撰写书状要求参赛队员具备较强的案件事实分析能力、法律知识运用能力、知识检索能力以及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而这些绝非只靠上场队员的一己之力。"
透过芳兵的叙述,书状枯燥乏味的写作过程跃然眼前:每天都是寝室、图书馆、教室三点一线,抬头永远是天花板,低头则是厚的像小山一样的人道法书籍、眼花缭乱的各种数据库、还有数不尽的国际刑事法院判例。
"如果内心没有强大的力量来支撑这种单一的生活,是很难坚持到最后的。但是,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其中时,却发现有一股力量能克服这种退缩的情绪。这种力量源自对模拟法庭的热爱、憧憬与执着,也源自一种对整个团队的责任心与归属感",芳兵不无自豪地提到了自己的团队。
芳兵现在还清晰地记得今年10月16日完成书状初稿时的兴奋;记得10月20日北京那个夜晚格外冷,正是那个晚上,晓茹在通宵自习室把第一个罪名的结构大改了一遍;记得10月30 日书状提交截稿日的当晚,教练陈晓华老师跟她们一同奋战至午夜;也记得师兄、师姐们每次的开导都能让她们重拾信心、斗志昂扬。她说:"有时候会觉得,有这么多的温暖与感动,纵使有再多困难,都值得我们一起去付出。 "
手忙脚乱地提交了书状之后,两个姑娘一下子就充满了生气,以为接下来会是轻松有趣的庭辩训练阶段。然而实际着手准备之后,才发现庭辩训练的强度更大。对庭辩稿子从陌生到熟悉,又从熟悉到陌生,这似乎是个循环往复的怪圈。晓茹回忆道:"那段时间,每天回宿舍,我们都要对着镜子背诵庭辩的稿子,在轻声念诵中进入梦乡,而醒来时,满脑子还充斥着那些在梦境中都无法抛开的案件事实和法律条文。"
在这期间,给她们最强有力支持的还是她们的团队。研究助理们有求必应,一出现问题就立刻进行检索,为她们提供进一步的思路。每一次演练过后,团队成员都会模仿她们俩的表现和仪态,学晓茹身体前倾的姿势,学芳兵紧张时发抖的样子,让她们在哭笑不得的同时又无法不去正视自己的缺点,当然她们听到更多的还是团队成员一遍又一遍的鼓励。
比赛开始的前夜,晓茹和芳兵为了第二天能保持头脑清醒早早就上床休息了,后来她们才知道,研究助理们为了减少疏漏,却彻夜未眠,帮她们检索资料。第二天早上,为了让她们看起来更精神,还精心地帮她们化了妆。
"这些都让我们特别感动,觉得心头满满都是温暖。我们是一个团队,比赛的不仅仅是我们两个,我们是为整个团队而战。"晓茹说起这些时,大大的眼睛里充满无尽的感激。
最珍贵的收获
模拟法庭比赛对于芳兵和晓茹而言无疑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在这段路上,朗朗的笑声总会夹杂委屈的泪水,不懈的坚持也会面临取舍和抉择。在备战比赛的过程中,她们的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都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并熟悉了庭辩的技巧。从最初被打断陈述后的茫然失措,到后来随时可以回到陈述稿;从最初回答问题需要停顿一下整理思路,到后来能够运用技巧性语句边想边说;从最初姿态拘谨,到后来落落大方,她们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比赛甚至让她们渐渐对人道法着迷起来。据说,第一天赛后团队成员回到宾馆,当时,电视里正在播放摩苏尔冲突的相关报道。一位师姐当时就喊道:"这有可能就是明年模拟法庭的案例!"
然而,在谈到此次比赛最大的收获时,两人都不约而同地表示:"我们收获了团队的温暖,还有和大家一起成长的幸福!"她们相信团队里的每个人都会越走越远,有朝一日,终会收获心中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