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第一次与国际机构举办此类培训班,”应急管理部国际合作和救援司司长刘为民先生表示。“我们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也有很大的空间开展合作。我们相信应急管理部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有能力把我们举办培训班的成功经验传播到‘一带一路’的其他国家,提高他们的应急救援能力,为其他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国际社会保持一个和平、繁荣的大环境做出贡献。”
“这是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第一次与国际机构举办此类培训班,”应急管理部国际合作和救援司司长刘为民先生表示。“我们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也有很大的空间开展合作。我们相信应急管理部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有能力把我们举办培训班的成功经验传播到‘一带一路’的其他国家,提高他们的应急救援能力,为其他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国际社会保持一个和平、繁荣的大环境做出贡献。”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副主任关娜向参训人员简要介绍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职责和使命及东亚地区代表处在中国开展的行动。关娜强调,应急救援需要跨学科的全面的应对能力。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合作部副主管赵琪女士向参训人员介绍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起源、发展及各组成部分的不同职能。
来自德国红十字会的克里斯托夫·约嫩先生详细介绍了紧急局势中公共卫生的关键原则及灾害应对行动中的道德准则。本次参训人员来自国内主要应急救援队伍,很多人曾参与过国际救援行动。他们在现场结合自身经历和专家进行了热烈的探讨。曾赴莫桑比克参与过国际救援行动的应急总医院应急救援医疗队队长朱伟说,这次培训让他受益匪浅。“这次活动是各种经验的交流和融合,不仅能跟国际专家学习经验,同时也可以把中国的经验交流传播出去。”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医院管理和行政管理联络人玛格丽特·沙费尔女士与参训人员分享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紧急局势中开展应对行动的要点及与国家红会合作的经验,强调保障医疗设施和医务人员安全的重要性。
来自德国红十字会的安妮特·科尔迈尔女士曾在中国、海地和塞拉利昂等国参与过应急救灾任务。她与参训者分享了一线医院的筹备、运营及人员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救援人员安全第一!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武器污染处医疗顾问毛罗·达拉·托雷医生向参训者介绍了清除化生放核污染医疗支持全程中医务人员的角色,强调急救人员应特别注意自身安全,避免二次伤害与交叉污染。
来自北京市应急救援协会的都海朗在专家的指导下帮助队友穿戴个人防护用具。都海朗表示他曾多次在国际救援现场见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专家的身影,这次培训对他来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比如这次培训中也讲到了救援行动中的环境保护,包括我们在从事国际救援行动中也看到很多国际机构对于厕所的标准都是有非常明确的要求的。这些内容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应对化学、生物、放射性污染事件,救援人员更应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化生放核部门负责人约翰尼·内梅博士指导参训人员进行受害者处理实践操作。
参训人员针对事故案例进行小组讨论。
“应急救援者是最先接触遗体的人,妥善处理遗体是对逝者及其亲属的尊重,也是对救援者的保护,”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泰国代表处的法医专家谢里·福克斯博士在介绍人道行动中法医的工作时表示。“救援人员如果能全面地收集死者身份信息并加以科学地处理,能帮助法医提高后续身份辨认的效率。”
参训人员领取结业证书。在结业仪式上,应急总医院张柳院长表示,此次培训班是救援人员“开阔视野、交流学习、提高能力”的重要平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副主任关娜女士在致辞中强调应急救援行动中备灾、人员培训以及应急救援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至关重要,她表示类似的合作与经验分享对双方都大有裨益,也希望能帮助中国救援队更好地执行国内任务,且进一步提高国际救援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成功举办了首届灾害医学培训班。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就如何在多种紧急状况下开展应对行动分享了自己的最佳实践与丰富经验。
由应急总医院承办的本届培训班自2019年5月27日持续至31日,有望在灾害医学领域拓展更多合作空间。
培训班旨在进一步提升救援队伍灾害医疗应急处置专业技能,加强救援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课程涵盖应急状态下公共卫生工作原则,一线医院设立与运营、生化放核污染的处理及灾害救援中遗体的处理等内容。
共有来自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森林消防局、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应急总医院等12家单位共80余人参加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