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模拟法庭竞赛为国际人道法引入亚洲视角
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香港红十字会共同举办的第十七届亚太地区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近日于香港落幕。北京大学一举夺魁,成为竞赛举办17年来首支夺冠的中国大陆参赛队。新加坡管理大学屈居亚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代表队也挺进四强。
竞赛旨在增强法学专业学生对国际人道法的了解及应用,并提升对国际人道问题的意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国际人道法咨询服务处主任安妮·坎坦则认为,竞赛能够将亚洲视角引入国际人道法。
1. 亚太地区模拟法庭竞赛已经成功举办17届。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竞赛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四大工作方法之一——"预防"息息相关。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语境中,"预防"就是要在必要情况下营造有利于尊重国际人道法、有利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开展工作的环境。举办模拟法庭竞赛有助于营造有利于尊重国际人道法的环境。这正是竞赛所产生的影响。
对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而言,非常重要的是在竞赛期间,我们能够邀请到整个亚太地区的专家担任竞赛法官,为我们提供帮助。竞赛已成为各大高校、国家红会及政府专家一年一度的盛会。他们前来提供帮助,并借助这一平台开展对话,交流看法,分享专业知识。这一专家网络是模拟法庭竞赛成果的精华。专家自身就在传授国际人道法知识,同时又通过参与这一网络,不断进行能力建设。此外,更为中长期的影响是我们正在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国际人道法知识的学生。他们会成长起来。有些会成为法律专业人员,从事高度相关的工作,甚至还有可能成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例如,几年前参加过模拟法庭竞赛的选手如今就为黎巴嫩特别法庭、国际刑事法院或国际法院工作。
2. 我们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其他模拟法庭竞赛。那么在亚太地区组织此类竞赛的重要意义何在?
其意义在于将亚洲视角引入国际人道法。在同类竞赛中,这一亚太地区模拟法庭竞赛的规模在全球范围位列第二,在亚太地区居于首位。对我们而言,这一手段能够让我们了解亚洲地区对国际人道法的理解,因为各个地区都有各自解读国际法的方式。了解亚洲的国际人道法视角,会非常有助于我们尝试按照这一视角调整所传递的信息。我们在亚洲各国设立代表处,能够形成网络,帮助我们加深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并建立当地的专家网络。我们也力图在《红十字国际评论》等国际出版物中体现亚洲学者的著作。目前,我们正在与菲律宾代表处合作编写国际人道法年鉴。通过这一方式,也能更加凸显亚洲的国际人道法视角。
3. 长远来看,您怎么看待国际人道法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融合?
我认为潜力是巨大的。中国对亚太地区具有重大影响。中国在推广国际人道法方面在该地区做出表率,这一点至关重要。来,我们能够在香港连续举办17届举办模拟法庭竞赛,而且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及国家希望参与。如今,亚太地区已有24所高校的代表队参赛。这已经充分体现出包括主办国中国在内的各国在推广国际人道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表现出的意愿。尤其是今年正值《日内瓦公约》签署70周年,我们可以借此契机加大工作力度。我们目前正在计划与中国政府及学术界共同举办一些活动。
4. 您如何评估国际人道法在一国的接纳度?
我负责国际人道法咨询服务处的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全球法律顾问网络评估国际人道法纳入各国国内立法的程度。事实上,咨询服务处是1995年应各国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请求而设立的。它们请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成立一个机构,帮助它们将国际义务纳入到国内立法当中。我们长期与各国合作,确保国内立法符合国际义务。我们还与各国的国际人道法国家委员会合作,也就是通常由外交部、国防部、司法部、教育部与国家红会等共同运作的跨部门委员会。这些部门自身作为政府机关,同样致力于在国内立法中纳入国际义务的实施。
5. 从全球角度来看,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国际人道法面临什么挑战?
其中一点是我们开展推广的方式。长期以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认为推广的主要手段是国际人道法培训。我们推动将国际人道法纳入武装部队及高校等团体的培训当中,这已经在尊重国际人道法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近期,我们开展了一项名为"战争中行为约束之根源"的研究,探究武装部队、武装团体及武器携带者为什么没有做出违反国际人道法的行为,而是决定尊重该法。研究显示传统的国际人道法教学方式在军队等等级制度森严的团体当中较为有效。但在当代武装冲突中,武装团体的纵向架构日渐减少,并出现了横向组织结构:没有首领,但派系增加,并以某种方式展开合作。研究表明在这些情况下,教学本身的效率有所下降。更高效的方式是将国际人道法培训及适用于武装冲突的规则的推广与当地规范及文化相联系,找到有关团体已经接受并适用于自身的当地及社会规范和宗教信仰。这种方法并非仅仅将国际人道法强加于各个团体,所以能够更加高效地确保对国际人道法的尊重。这就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关键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