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马滕斯·雷丁斯会议 2/2:武装冲突中的文化遗产保护

2017-08-10
2017马滕斯·雷丁斯会议 2/2:武装冲突中的文化遗产保护
巴尔米拉的贝尔神庙与巨石柱廊/Arian Zwegers

武装冲突中对文化财产的无端肆意破坏仍然是迫切的问题,且在现代城市战中尤为如此。2017年5月31日至6月2日,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法学院以及俄罗斯国际法协会共同举办的马滕斯·雷丁斯(Martens Readings)国际人道法年会在圣彼得堡举行,上述问题正是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国立埃尔米塔日博物馆的斯塔拉亚·杰列夫尼亚(Staraya Derevnya)修复与典藏中心是保护和修复具有极高文化价值文物的典范,为会议的举办提供了合适的场所。

不幸的是,在目前的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仍在遭受破坏、毁坏与劫掠。各国与国际组织必须采取果断行动,保护世界文化财产,避免发生不可挽回的损失,并提醒相关各方,他们有义务遵守国际法和习惯法中保护文化遗产的规定。

在武装冲突中保护文化财产的国际规范出台时间并不长。首个专门针对这一问题作出规定的国际条约是1954年的《海牙公约》。《海牙公约》及其1954年和1999年的两个议定书规定了多种措施,保护重要文化财产免遭战争摧残:和平时期的准备工作;军事行动中的保护工作;禁止从被占领地区出口文化财产,在敌对行动结束后立即归还文化财产;对违法行为追究刑事责任。1949年日内瓦四公约的1977年《附加议定书》也禁止针对历史纪念物和艺术品开展敌对行动。

与会专家提到了一项近期实例来阐释这些规范的效力:2016年国际刑事法院就迈赫迪(Al Mahdi)一案作出的判决。艾哈迈德·法基·迈赫迪(Ahmad Al Faqi Al Mahdi)据称是一名在马里开展行动的武装团体成员,因蓄意攻击通布图的宗教和历史建筑,被判犯有战争罪,判处有期徒刑9年。然而不幸的是,这类诉讼仍然为数稀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处的图拉尔·穆斯塔法耶夫(Tural Mustafayev)表示他"坚信国际法为文化财产提供了恰当的法律保护"。但他继续说道:"在武装冲突期间适用这些规范,并对违法人员进行有效起诉,在操作中仍存在严重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

二战期间,世界文化遗产遭受了往往是难以修复的巨大破坏。圣彼得堡外的沙皇村(Tsarskoye Selo)即为一例,这里是俄国君主居住的宫殿。对宫殿及花园的修复工作已进行了数十年:例如,对叶卡捷琳娜宫琥珀厅的修复就耗时20年。

沙皇村国家自然保护区博物馆研究图书馆主任娜塔利亚·科尔舒诺娃(Natalia Korshunova)对这项艰苦的工作表达了敬意:"面对郊区宫殿烧焦的废墟,有人可能会对修复所需的巨大工程量感到畏惧。虽然如此,这是复员军人热情投入的第一项国家任务。"

最近,叙利亚古城巴尔米拉也发生了对文化财产系统性、蓄意破坏的事件。据俄罗斯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副主任娜塔莉亚·索洛维奥娃(Natalia Solovyova)介绍,一些古迹,比如贝尔神庙,可能永远无法修复,但其他遗迹或许还有望修复。为此,人们使用现代技术为巴尔米拉创建了3D模型。索洛维奥娃女士解释道,相关人员已提出请求,在国际社会针对有关遗迹的修复展开讨论之前,先通过航空勘测记录古迹的现状。同时,在一个有趣的众筹项目中,科学家创建了一个专门网站,呼吁在冲突发生之前参观过巴尔米拉的游客上传他们为古迹拍摄的照片,这样科学家就可以根据照片创建虚拟模型,为修复人员提供指导。

虽然战时针对文物的罪行在造成人类苦难的程度上无法与针对平民的罪行相比,但我们不应低估我们共有的文化遗产的价值。因此,继续关注这一重要问题,继续努力确保文化财产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好的保护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