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国际人道法暑期班圆满落幕

7月7日至11日,第十四届国际人道法暑期班在贵阳成功举办。本届暑期班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代表处、中国国际人道法国家委员会秘书处和红十字国际学院联合主办。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联络部副部长马文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法律部主管马尔瓦·莎巴尔,红十字国际学院副院长刘选国、常务副院长郑庚参加开班仪式。

在开班仪式上马文博表示,中国始终恪守国际人道法缔约国义务,积极推动其传播与实施。早在2008年就成立了“中国国际人道法国家委员会”,并将秘书处设在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由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担任国家委员会主席,以推动国际人道法在国内的传播和实施,并积极参与和支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促进国际人道法发展的活动。未来,国家委员会秘书处将继续发挥好自身功能作用,密切与国际委员会及各方的交流沟通和创新合作,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坚定履行传播国际人道法的使命职责。

刘选国表示,国际人道法是人道行动的法律基石,是国际社会应对人道灾难的有效工具。知法是守法的前提,只有在和平时期,让武装部队、政府部门、国家红会乃至社会大众了解国际人道法,才能充分发挥它在武装冲突时期保护战争受难者和规制敌对行动的作用,才能真正减轻冲突所导致的人道灾难。红十字国际学院从成立伊始,就十分重视国际人道法的教学与研究,专门成立了国际人道法与人道政策教研中心,这是第五次联合共同举办国际人道法暑期班,希望参加学习的来自高校、政府部门、军队和红十字系统的学员,通过学习国际人道法,提高国际视野和责任意识,成为国际人道法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马尔瓦表示,目前全球暴力冲突数量不断增加,有超过120场冲突,数倍于25年前,这些冲突规模大、强度高,数百万民众正在承受巨大苦难,国际社会应当尊重并共同维护国际人道法。作为国际人道法倡议发起国之一,中国参与不同冲突地区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有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2024年9月,中国等六个国家与红十字委员会共同发起激励国际社会对国际人道法做出政治承诺的倡议。倡议各方强化对国际人道法的尊重,促进形成注重和平的全球文化,努力建设一个公正与和平的未来。
约40名来自高校、政府、军队以及红十字组织的学员参加了为期5天的培训。围绕“武装冲突的分类与国际人道法的适用范围”“保护民用物体”“武装冲突中保护医疗服务”“网络战与国际人道法”“外空军事行动与国际人道法”“人工智能与自主武器系统”及“人道行动面临的挑战”等主题,来自中国政法大学、中山大学、国防大学及红十字国际学院等高等院校以及外交部条法司、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等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的专家教授与参加培训的学员们进行了专题分享和分组讨论。

9日下午的现场教学活动中,师生参观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纪念馆,学习缅怀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抗击日本法西斯所作出的巨大功绩。图云关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的所在地,是战地救护、国际人道合作、国际人道法的践行圣地,也是世界红十字运动历史上最伟大、持续时间最长、救护战争伤兵和战争中平民人数最多的战地救护指挥中心。今年适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师生们在此重温“救死扶伤、博爱恤兵”的人道传统,对于开展国际人道法教育、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11日下午的结业式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法律部主管马尔瓦·莎巴尔、资深法律顾问刘欣燕,红十字国际学院常务副院长郑庚与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院长、红十字国际学院客座教授朱利江为来自全国高校、国家部委机构、军队、红十字系统等机构的40名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