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副主席出席北京香山论坛并发言

ICRC Vice President at the 12th Beijing Xiangshan Forum
Photo: BXF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副主席吉勒·卡尔博尼耶在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各位阁下,女士们,先生们,

感谢论坛东道国——中国以及组织方——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和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再次邀请我在北京香山论坛上发言。

我很荣幸能就“对话协商构建地区和平”这一议题,从人道视角分享见解。在全球武装冲突数量持续攀升、激烈程度不断加剧的情势下,今天的议题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本人代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发言,对这一议题剖析的角度或许有别于在座诸位嘉宾,但实则相辅相成。

维护和平与安全本质上属于政治议题,是主权国家及联合国等政府间组织的专属领域。 相较之下,依据日内瓦四公约的规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核心使命是守护国际人道法,即适用于武装冲突的规则体系。

国际人道法是是各国基于历史战争的惨痛教训,经过艰苦努力所共同构建的法律框架,其根本宗旨在于防止人类悲剧重演。国际人道法明确要求武装冲突各方须保护平民不受伤害、向伤者提供照顾并以人道方式对待被剥夺自由者。同时,国际人道法还要求必须保障公正的人道组织能够获得必要空间,以提供拯救生命的援助。

确保“人道空间”对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前线向受影响民众提供援助至关重要,亦是我们履行中立调解人职责、穿梭于冲突各方的基石。此类行动的开展需获得冲突各方的同意,而能否获取同意,取决于各方对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恪守中立、公正和独立原则的认可。这要求我们严守中立,严格依据民众需求提供援助。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我们注意到一种令人深感忧虑的趋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因不公开表明政治立场而时常成为社交媒体恶意攻击的目标。 此外,我们也观察到,冲突各方时有将遵守国际人道法与否,同对方是否对等遵守相联系,或将其作为和平谈判的筹码。国际人道法明确规定:其在武装冲突期间始终适用,无关任何政治考量。

尽管如此,必须指出,国际人道法与实现持久和平之间存在诸多关联。事实上,迈向和平的第一步往往始于人道领域,例如冲突各方达成协议,释放被拘留者并协助其安全返乡。 更广泛而言,对国际人道法的普遍遵守,能为最终实现持久和平创造不可或缺的有利环境。反之,若冲突方不分皂白地攻击平民、轰炸医院及关键民用基础设施、虐待被拘留者,则必然滋生怨恨,民族和解与持久和平将沦为泡影。

各位阁下,女士们、先生们:

当前,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全球应对约130场武装冲突引发的人道危机,这一数字是十年前的三倍。

虽然战乱国家的数量仍相对稳定,但这些国家内部同时存在多个平行冲突的情况日益增多。冲突愈发旷日持久,数代人深受影响。

当代战争呈现出国际性武装冲突数量增长、地缘政治因素交织以及军事技术飞速演进等特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一线团队每日都在见证,这些趋势的叠加进一步加剧了爆发高强度冲突并引发毁灭性人道后果的风险。然而,只要冲突各方尊重战争法规,大部分的破坏与平民伤亡是可以避免的。

在中东、非洲、东欧乃至世界其他冲突地区,当今世人所目睹的触目惊心的苦难,绝不能被视作战争的必然产物而被默然接受。它们并非战争的不幸代价,而是未能有效保护平民、背弃人类共同尊严的直接后果,是由于未能恪守国际人道法的条文规定与基本精神而导致的恶果。

各位尊敬的与会嘉宾:

随着冲突不断升级,信息的武器化已成为一种日益突出的作战手段。当代战争早已超越传统物理域的范围,激斗延伸至数字空间。有害叙事与煽动性言论被用于煽动仇恨并成为极端暴力行为的借口。在一个高度互联的世界里,此类恶意信息以空前的速度传播,通过将他者非人化,为各种无节制的暴行和战争创造容忍环境,从而引发严重现实后果。

此外,网络行动被用于破坏往往远离前线的电力系统和供水网络、医院及其他民用基础设施。 我在此明确强调:国际人道法同样适用于网络空间的军事行动,其约束力与对传统作战手段和方法的约束力完全相同。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关于国际人道法如何适用于自主武器系统等新型战争手段与方法的问题已迫在眉睫。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一再呼吁各国政府,必须尽快规制那些能够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自主选择并攻击目标的武器系统。生死抉择决不能交由传感器和算法。保留 “人类控制” 对维持恰当的判断力与责任感至关重要。这两点,加上系统决策的可预测性和可解释性,构成确保遵守区分原则、比例原则及攻击中的预防措施原则等国际人道法核心原则的必要考量。  

当务之急是缔结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书,以建立明确的国际法规框架,针对此类系统设定具体的禁止和限制。若无此法律规范,我们恐将子孙后代置于算法生杀予夺,法律与道德责任归属极度模糊的危险未来。

同样,国际人道法也适用于武装冲突背景下的外空军事活动。随着太空系统在军事行动中的作用日益核心,其成为攻击目标的风险也随之陡增,进而严重威胁到地球上依赖太空服务的民用基础设施。

例如,对卫星系统进行致盲或摧毁,可能造成严重的人道后果。提供导航、远程通信和遥感服务的卫星已成为保障平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人道组织也依赖卫星服务在武装冲突或灾害期间抵及有需求的民众。  

因此,如果敌对行动中存在攻击天基资产,从而将行动范围扩展至地球以外的情况,冲突各方仍受战争规则的约束,仍需遵守保护平民和民用设施的义务。

各位阁下,女士们、先生们:

纵容国际人道法遭到系统性侵蚀,降低武装冲突中的人道准绳,最终将损害所有人的利益。 这种行为不仅导致难以计量的痛苦与破坏,更会埋下长期动荡的种子,阻碍和平进程。

正因如此,必须将促进和确保对国际人道法的尊重提升为政治优先事项。 恰于一年前,中国、巴西、法国、约旦和哈萨克斯坦、南非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共同发起了一项高级别倡议,激励各国对尊重战争规则做出政治承诺。截至目前,已有超过80个国家加入这一倡议。

其中,24个国家已主动担任了七个主题工作领域的联席主席国,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一道,为加强对国际人道法的尊重制定实用建议。

这七个主题工作领域包括:
•    确定预防违反国际人道法行为的良好实践;
•    探究国际人道法如何能够推动和平进程;
•    加强对民用基础设施的保护,尤其是医院;
•    应对信息和通信技术造成的挑战;
•    研究现代海战的人道影响;以及
•    支持国际人道法在国内的实施。

自今年年初以来,已有130多个国家参与了围绕上述主题开展的咨商活动。24个联席主席国目前正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密切合作,汇总整理咨商的初步成果,相关文件将在未来几个月内陆续发布。该倡议计划于明年举行旨在在战争中维护人道的高级别会议。

目前讨论的结果显示,国际社会普遍支持对国际人道法进行有效的保护性解释,而非过度纵容性解释,这一点令人倍感鼓舞。

最后,请允许我以“冲突准备”这一话题结束发言。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使命之一就是提醒各国政府注意,“冲突准备”绝不仅仅等同于对火力的投入,而是要在和平时期持续投入于国际人道法领域,从而确保该法在战时得到遵守。

这包括将国际人道法融入军事条令和法律法规、军队的训练与作战体系,并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与问责机制。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始终坚定致力于此目标并能够为各国在此方面提供支持。

各位阁下,女士们、先生们: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温,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团结一致,重振保护平民与关键民用基础设施免受武装冲突影响这一共同愿景,从而为最终实现和平与稳定创造不可或缺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