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城市遭到袭击 生活陷入混乱
在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武装冲突中,即使远离前线的人们也时刻面临导弹或无人机袭击的威胁。所有人的生活都受到影响,包括救援人员。
乌克兰敖德萨遭袭后,维多利亚站在受损公寓楼前。
维多利亚
“每当听到防空警报声,我都会极度紧张,”维多利亚·卡彭科(Viktoriia Karpenko)说。
“呼吸变得困难……这种时刻,你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
维多利亚在乌克兰敖德萨她所住公寓楼外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这座高耸的白色建筑今年早些时候遭无人机袭击,由此造成的冲击、爆炸和大火留下了一道长长的黑色印记。
作为乌克兰红十字会高级灾害管理官员,维多利亚常与应急响应团队并肩作战,他们往往是袭击发生后最早抵达现场的救援力量。
她的职责是确保物资——如水、食品、卫生用品或应急修复材料——能从乌克兰红会仓库及时运抵所需之地。袭击事件昼夜不息,这意味着无数个不眠之夜。
当维多利亚所在的公寓楼遭袭时,她已听到警报声,及时躲进了避难所。
我听见无人机飞过,接着大楼被击中时,我能感觉到它在摇晃,我听见有人尖叫‘妈妈,妈妈’——我不知道他们是受伤了还是吓坏了。
汽车警报声此起彼伏,狗在不停狂吠。维多利亚在避难所没见到她的伴侣和他们的猫,她很担心。经过漫长的等待,他终于来了——怀里抱着他们的猫。
维多利亚所住公寓的窗框在袭击中损毁。
警报响起时,最安全的做法永远是躲进避难所。
但当人们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工作,离开家或办公室,前往地下室、地铁站或安全室避难——有时需反复奔波,无论昼夜,有时长达数小时——这种状态终将令人身心俱疲。
日常生活被彻底打乱,令人精疲力竭。
警报期间,人们不停地用手机刷社交媒体,试图了解威胁警报的最新情况。但袭击何时、在何处发生,造成何种影响,一切都充满不确定性。
即使在远离前线的城市,持续不断的空袭威胁仍如阴云笼罩,给所有人又增加一层焦虑。不仅为自身安危担忧,也为亲友命运揪心,这意味着所有人都真切感受到了威胁。
维多利亚来自尼古拉耶夫,在俄乌武装冲突升级后被迫流离失所。不在乌克兰红会工作时,她教授韩语和中文,也喜欢看动漫和画画。
她记得乌克兰红会曾协助她从那座城市撤离。看到红十字志愿者们的工作,她也受到激励,投身人道工作。
“即使家园被毁,我们不得不逃离,”她说,“这依然是继续生存并帮助他人的契机,这是我们必须做的事情。”
自从公寓楼遭袭后,维多利亚和她的伴侣每次警报响起都会一同前往避难所。
并带上他们的猫。
谢尔希·比卢斯在乌克兰哈尔科夫的国家紧急服务局总部。
谢尔希
谢尔希·比卢斯(Serhii Bilous)拯救过许多人的生命。
过去十年间,他一直从事救援工作,现在哈尔科夫的乌克兰国家紧急服务局工作。
“成为救援者是发自内心的召唤,”他坐在服务局救援人员使用的红色卡车前告诉我们——这些车辆会在袭击发生后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实施救援。
他回忆起去年的一次救援行动,当时一栋12层的住宅楼遭袭。高层楼层遭到损毁并陷入火海。
救援人员从楼下看到,一名女子被困在12层的大火之中,但楼梯间已毁。一组救援人员不得不使用攀爬装备登上屋顶,固定绳索后再下到12层营救她。
最终是谢尔希抵达女子身边,用特制吊带将她系牢,以便两人一起通过绳索下降。
“火势愈发凶猛,滚烫的火焰从阳台喷涌而出,灼烧着那名女子……也灼烧着我,”他回忆道,“我最害怕的是绳索可能被烧断。”
他高声呼喊梯子上和低楼层的同事,让他们在下降过程中持续用水龙带喷水以冷却绳索。
他们下降到楼梯畅通的楼层,终于得以逃离大楼。待命的救护车工作人员对那名女子进行检查后将她送往医院。
谢尔希展示哈尔科夫12层公寓楼救援行动的视频。
“我跟你讲的是幸运的故事,”谢尔希告诉我们,“但不幸的是,我们也有悲伤的故事。”
谢尔希的同事曾不幸遇难。有时,也有他们无法挽救的生命。儿童救援最为艰难。“曾有孩子在我怀里死去,”他回忆道。
“是家人帮助我们渡过难关,我们可以向他们倾诉。但在工作中,我们必须保持头脑冷静。”
尽管在俄乌武装冲突中,绝大多数伤亡者是前线两侧的士兵,但谢尔希的工作见证着后方民众持续承受的代价。
当任务圆满完成,大火被扑灭,生命被拯救,这就是激励我们的力量。”
基辅烧伤治疗中心资深外科医生奥尔哈·科瓦连科。
奥尔哈
奥尔哈·科瓦连科(Olha Kovalenko)想起了敖德萨的海滩。
当被问及如何应对城市遭袭的压力时,她却讲起了别人的故事。
空袭警报响起时,敖德萨的海滩依然人潮涌动,人们别无选择。他们渴望享受阳光与大海——怀念和平时期的生活。人们只是需要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奥尔哈是基辅烧伤治疗中心重症监护室的资深外科医生,拥有40余年经验。工作量巨大,资源捉襟见肘,时间永远不够,这些都是她每天需要面对的现实。
她接诊的患者大多是前线士兵,不过基辅遭遇空袭时,她有时也会收治平民伤员。
基辅一栋遭空袭损毁的住宅楼。
“人们只是在家中安睡,”她说,“恐怖事件却突然发生,他们惊醒后发现自己的公寓已被毁并起火。有些人设法自己逃了出来。”
夜幕下无人机逼近的声音——先是嗡嗡作响,然后是划破天际的呼啸,或者导弹的闪光与震颤墙壁的爆炸声,早已不再是远方他人的经历,而是成千上万当地民众每日面对的现实。
正因这种无时不在的威胁,许多父母让孩子穿着白天的衣服睡觉——你永远无法确定深夜是否需要起来逃往避难所。
“我们收治过一名实习牙医,”奥尔哈说,“他冲出屋外时全身着火,邻居们帮他扑灭了火,但他还是被严重烧伤。”
乌克兰哈尔科夫州伊久姆郊外一栋因敌对行动受损的建筑。
她讲述了近期如何救治一名全身四分之一面积烧伤的70岁老人以及那些在营救着火建筑物中的被困民众时受伤的救援人员。
“我们时刻承受着压力,”奥尔哈说,“我住在15层,昨天空袭时,感觉无人机近在咫尺……像小型喷气机一样。”
如同许多人一样,支撑奥尔哈的力量来自对家人的牵挂和对未来的期许。
“支撑我继续前行的,是希望,”她说道。
怀抱这份信念的,远不止她一人。